最近山姆超市又整出幺蛾子了。有网友发现,在山姆的小程序里搜索"盼盼",结果显示的竟然是"PANPAN"。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进口货,仔细一看才发现就是咱们从小吃到大的盼盼食品。
更过分的是,卫龙生产的魔芋制品图片里,品牌标识被完全抹掉了。消费者想买个辣条都不知道是哪家生产的,这不是坑人吗?
面对消费者的质疑,山姆客服只会说"已记录反馈",这种官方式的敷衍回应让人更加不爽。好端端的国产品牌,为啥要搞得神神秘秘的?
事情曝光后,网上议论纷纷。很多人表示"一时没认出盼盼",还有人直接问"如果连卫龙都要遮遮掩掩,我们怎么相信买到的是正宗辣条?"这些担心确实有道理。
山姆这种操作到底想干啥?表面上看商品详情页还是显示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,但展示方式的突然改变已经让消费者产生困惑了。这种"换汤不换药"的做法,明显在打法律擦边球。
消费者权益受损:知情权哪去了?
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明确规定,经营者需要提供商品真实信息。山姆这种"形变神不变"的操作,虽然没有完全造假,但确实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。
买东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知道自己买的是啥。现在好了,品牌名字被改成拼音,标识被抹掉,消费者连最基本的品牌识别都做不到了。这不是侵犯知情权是什么?
特别是像辣条这种高度依赖品牌背书的商品,消费者对品质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品牌认知。卫龙在辣条界的地位大家都知道,但如果连品牌标识都没有,消费者怎么判断品质?
山姆作为会员制超市,每年收取不少会员费,消费者有理由期待更透明的服务。结果现在搞这种小动作,真的是让人失望。
年费制超市通过格式条款获得了商品展示的绝对话语权,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更改品牌信息。消费者交了会员费,买的是优质服务,不是猜谜游戏。
从法律角度看,现行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对实体包装有严格规定,但对电商平台的品牌展示确实存在监管空白。《电子商务法》虽然要求平台审核经营者资质,但没有细化品牌展示的具体要求。
这种立法滞后给了山姆这样的平台"合法"玩文字游戏的空间。但合法不等于合理,更不等于符合商业道德。
2023年上海某超市就因为篡改商品信息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过。这个案例说明,当平台擅自修改品牌信息导致消费者误判时,完全可能构成虚假宣传。
消费者如何维权:别当沉默的羔羊
遇到这种情况,消费者不能坐以待毙。有几个办法可以试试:
立即核对产品详情页的生产商信息,对比家里存货的包装。如果发现不一致,马上保存截图作为证据。
通过12315平台投诉时,记得提交前后对比图和购买记录。单纯的文字描述说服力不够,有图有证据才更有力。
更有效的做法是在社交平台发声。有个北京消费者把山姆事件制作成对比图集发布后,很快获得上万转发。这种舆论压力往往比单独投诉更管用。
可以发起#品牌标识透明化#这样的话题,形成集体监督力量。一个人的声音可能被忽视,但成千上万人的声音就不容易被无视了。
消费者还可以选择用脚投票。如果山姆继续这种不透明的操作,大可以转到其他更诚信的平台购买。市场竞争这么激烈,没必要惯着不尊重消费者的商家。
当然,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监管部门出手。上海市消保委最近提出的"线上线下标识一致性"倡议,如果能推广到全国就好了。
现在亟需将"品牌展示合规性"纳入电商监管体系,堵住这个被巧妙利用的灰色地带。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品牌,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不应该成为奢望。
山姆这次的操作给所有电商平台敲响了警钟。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,想要长期发展,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。当购物变成猜谜游戏时,受损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或平台,而是整个商业社会的信任基础。
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努力:消费者要勇于发声,品牌方要建立电商渠道的标识监控机制,平台要制定高于法律底线的自律标准。只有这样,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。
消费者每一次对标识问题的追问,都是在为市场公平投下重要一票。不要小看个人的力量,正是无数个体的坚持,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米牛配资-全国配资公司-网上炒股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